培养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劳动教育作出了总体规划,明确了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谓劳动素养,是指劳动者具备的与劳动过程相匹配的知识、技能等的综合概括。大学生应具备的劳动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情感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实践习惯等。从目前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实践及成果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育意识不强、团队力量不足、劳动课程缺位、培育过程形式化等。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可参考的实现路径。“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综合了教育主体、教育实践、教育保障等多方面要素的新理念。在此视域下,探索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路径,有利于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
整合多元育人主体,形成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是指在培育大学生劳动素养过程中,凝聚所有教育主体力量,使其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一环节是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基础和前提,是“三全育人”格局构建的主要动力。
发挥高校管理者的领导作用。在认识到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后,管理者应发挥领导作用,积极落实有关劳动教育、劳动素养方面的政策。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及劳动教育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对本校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进行合理可行的整体规划。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劳动教育相关课程。重视有关劳动教育的团队建设与科研项目,创设本校特色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完善多元主体责任落实机制。管理者应健全完善劳动教育的主体协调工作机制,从文件、细则等角度出发,明确各方教育主体责任,确保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有序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组建劳动教育专业团队队伍。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劳动素养、增强其专业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教师只是出于应试目的进行简单的理论讲解。当下,思政教师应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契机,在教学中提高劳动教育比例,不断培养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注重引进双师型教师、复合型教师等综合实践人才。高校应积极选聘社会劳动模范、行业劳动者等经验丰富的人员,使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健全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制度。高校应通过制定劳动培训计划、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及劳动素养。同时,将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成果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估体系中,激励教师自觉增强劳动素养、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完善教育体制建设,确保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是指将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贯穿于高等教育各阶段中,使劳动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这一环节是全员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实施环节,关系着“三全育人”格局的具体构建。
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前,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大多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重视性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鉴于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循序渐进性,高校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设有层次的、主题鲜明的必修课程。如将基础性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学段,包括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情感的熏陶等;将实践性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三大四学段,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实践经验等。融合专业课程教育。高校中不同学科专业所需要的劳动素养具体内涵不同。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深挖专业教育体系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要素,找准切入点。如在历史学中探究人民劳动观念的变迁、在文学中学习反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的诗歌等,以此实现劳动素养与文化素养的融合发展。
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全过程育人要求将劳动素养评价贯穿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高校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面性的评价。一方面,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劳动素养”涉及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既要以量化形式评价大学生劳动知识的习得程度、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次数等,又要以质性评价方式考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等,最终实现综合性评价。另一方面,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高校既要对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价,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优化培养方案,又要在学期、学年结束后提供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及时总结进步与不足,为下一阶段学生素养的提升明确方向。
营造多维育人空间,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要将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置于高校、社会、家庭等多维度的教育空间中,力求构建多方力量联动机制。这一环节是全员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保障环节,进一步扩大育人格局外延范围。
增强社会与高校间的互动作用。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社会环境中丰富的实践资源的有力支撑。在全方位育人理念指导下,社会应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教育责任,积极与高校合作,搭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同时,社会企业还应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中,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活动基地。
发挥家庭对高校的支持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具体劳动”的直接来源,家长应摒弃过去“重学习轻劳动”的观念,认识到劳动素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并自觉通过日常劳动示范、良好家风熏陶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其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需要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高校应自觉总结过去劳动教育的不足,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格局,以全面培育大学生劳动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JM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