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一)全员育人
目前有两种关于全员育人的定义,都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有观点认为,在全员育人中,所有与教育学生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因素都需要参与,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育人整体。另一种观点认为,全员育人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高校,育人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工,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在“三全育人”的新要求下,高校全体教职工要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各职能部门教师,不仅要发挥高校全体教职工的育人职能,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主动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育人本领,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全过程育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过程育人要涉及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从学生入学起,育人工作就要贯穿于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因此全过程育人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在长期、系统的育人工作中,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育人主体必须抓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关键点,尤其是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期,一定要将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育人过程中,要形成较为系统的整体规划,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阶段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三)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首先强调的是立德树人,运用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与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涵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教育并了解学生,积极营造适合开展全方位育人教育的高校环境。全方位育人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策略,充分利用高校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加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作用,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作用。
二、“三全育人”的特征
(一)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三全育人”体现了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在传统教育的视野下,高校内的育人主体一般都是主管学生思政的辅导员和思政课程教师,而非高校全体教职工。因此,未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教职工的主体责任也是较为模糊不清的。在全员育人的教育工作中,育人主体要自觉提升自身的育人意识,明确自身所负的育人重任。高校辅导员作为育人的基底,任课教师教师作为主导,各职能部门教师应相互配合,增强育人的协同效应。全过程育人突破了传统育人的限制,结合了新时代的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把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铭记于心再付诸于行动。因此,全方位育人最大程度地协调整合了教育工作中的诸要素,优化了育人内容,改进了育人方式,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更好地融合,整合了教育资源,使全方位育人理念永驻,并保持“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工作意识。同时,高校应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全体教职工在育人工作中协调配合,发挥整体性功能。
(二)系统性与协同性相统一
“三全育人”需要育人主体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育人主体是教育学生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必须重视提升育人主体间的协调性,从而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任课教师也要保证思政课的质量与效果,各职能部门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并且,育人主体要主动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去,让思政工作向前延伸、向后拓展,思想引领贯穿育人的全过程中。所以,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
“三全育人”的教育要从整体性出发,高校辅导员、思政课任课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解决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弥补课内与课外的断点,不仅要在课堂上和学校内进行育人工作,而且也要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进行思想引领,将育人工作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较为多样,教师应予以及时的关心、关注,确保学生具有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保证公司产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每一位高校教职工都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育人使命,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和思政工作的规律,主动担当起育人职责。
三、“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要准确把握教育青年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引导青年要志存高远,承担起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三全育人”理念是对育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育人主体的关注、过程管理和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肩负立德之任的教师应具有师德和学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学识和仁爱之心,才能在学生的思想道德上给予正确的导向。树人的任务和使命是培养出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奋斗者。“三全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时代新人,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提升思想认知水平,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多重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课内外和校内外的成效,将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合理分配。
(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为高校的一切工作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这就表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因事而化就是要运用具体事件教育学生,用事实教育学生,因时而进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潮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因势而新就是要探索德育新模式,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必须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及时发现和协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提升育人工作实效,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总开关,推动全体教师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引导学生坚定思想信念,心系国家,做新时代的建设者。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高校培养时代新人要更加注重其全面发展,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时代新人,以“立德”的优先性确保“树人”的正当性。我国未来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依靠青年,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引导青年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充实和发展自己,胸怀天下。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失衡问题,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掘高校团队力量的潜力,提升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水平。
四、“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路径
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育人团队队伍不健全,育人过程衔接不连贯,育人方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高校育人工作,解决育人工作中现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高公司党委全面统一领导
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具有时代特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高校各级党委要时常进行理论学习,全力提升自身党性觉悟,增强政治定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并且,加强院系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贯彻执行校级党委组织部署的“三全育人”任务[2],可以发挥院系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增强高校辅导员的骨干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增加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力度和培训资本投入,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不断增强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也应注重培训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功底,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以丰富和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如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为辅导员处理现实问题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此外,辅导员也应自觉树立职业认同感,树立符合自身工作的职业信念,热爱并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以积极向上、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的心态投入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三)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提升教学能力上下功夫,打造思政优质课程,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理性不强的问题,大量开展多样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做好思政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首先应立足于校内课堂教学,围绕教学重难点,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倡学生积极开展贴近实际的实践课题,增强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自觉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创新教学方法,将时代因素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上台讲课,听取学生对知识的见解,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塑造道德品质、培养独立人格。
(四)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育人功能
高校职能部门教师通常只为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提供管理和服务,所以应强化各职能部门教师的育人理念,提升服务效率和自身职业道德。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教师应自觉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以教育和服务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努力践行师德标准,全体教职工也应合力育人,强化育人理念,履行育人职责,营造合力育人氛围,积淀合力育人成果,共同指引学生成长发展。
(五)做好思政课程阶段工作
要发挥好思政课程的关键作用,务必要科学地设计各个教学阶段的目标,在各个教学阶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高校要及时做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引导学生掌握调整心态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学生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思政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思政课程的整体规划和目标,创新思政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将思政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情况都纳入期末考评中。最后,毕业是对学习成效的最终检验,为确保学生的顺利就业,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职业道德、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等,缓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以良好职业心理素质进入工作环境,引导学生顺利就业。
(六)强化课内课外衔接工作
“三全育人”教育工作要坚持从理论知识出发,落实到实际问题中,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提高思政课程占比,做好知识传授工作。思政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学生在各关键阶段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教育和引导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该以何种思想态度去解决问题。思政课程是培养素质型时代新人的主渠道,所以应提升思政课程地位和课时占比,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认真学习和对待思政课程。
(七)合理安排假期教育工作
假期本是育人工作须攻克的难点,在放假期间,绝大多数师生不会滞留于学校,自然会产生育人内容缺失和方法不足的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多方探索,尝试多元方法,做到思政网络教育不间断。例如,开展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课程,宣传关爱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倡导学生文明健康地度过节假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可以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运用线上媒介,在假期开设思政特色网络课程或答题活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