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育人典型  课程思政  志愿服务  理论园地  他山之石 
理论园地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育人典型 
 课程思政 
 志愿服务 
 理论园地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三全育人>>理论园地>>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
2020-06-10 15:43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德学双修、德才兼备的工程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新工科建设是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而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

1)思政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

新工科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人才培养上。新工科对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标准,尤其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工程伦理、社会意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和系统思维等。同时,人格和“三观”的塑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核心。思政课教师是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忠实指导者和引路人。新工科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之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对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专业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干队伍

新工科建设将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因此,新工科不仅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产业经历和科研能力提出新标准,同时也对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重点强调要具备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成为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榜样、精神文明的典范和举手投足的楷模。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他们既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引导者。专业课贯穿大学教学的全过程,将专业课教师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不仅能够减少主观性教育的痕迹,同时还能在日常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生易接受,教育成效更加显著。

3)企业导师是言传身教的“关键先生”

新工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未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愈加密切,企业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工程实践锻炼机会,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使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真正落实落细。企业导师不仅带领学生完成课程作业,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导师将发挥更大的言传身教作用,成为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门槛的“关键先生”。对比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的理论传授和实践指导更具权威性和实用性,在培育德才兼备的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影响更加深远。

4)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协同育人势在必行

新工科建设不仅要求整体推进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同时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真正发挥全员育人效果。当前,工程问题被称为“硬科学”,而意识形态问题则为“软科学”,工科学生受某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对软科学缺乏足够重视,甚至在所谓“技术中性论”的影响下错误地认为“工程无善恶”“工程师无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之间的协同就是为了共同唤醒工科学生对工程建设中所关涉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法治问题的敏感性,使学生具备内在的自制、自律能力,为“会不会去做”“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的道德思量构建能力基础、判断准绳、衡量标尺。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程育人理念

新工科建设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程育人理念不仅是在思想和观念层面上与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对接,而且要将其“物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操作层面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程育人理念也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核心要点。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学业职业规划,再到就业创业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四年不断线无缝衔接,实现对学生从“入口—过程—出口”的全过程指导,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全程育人模式

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报告中提出:优秀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管理知识、领导力、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终身学习等是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新工科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借鉴国际认证标准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未来新工科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交叉学科知识、创新创业能力、批判性思维、领导沟通力等核心素养,而这些能力素质的养成需要探索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全程育人模式。以成果为导向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是将学生学业成果与学生培养目标进行的等效对接,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实际效果的有效检验。

3)构建持续改进的全程育人体系

持续改进是对以成果为导向的育人过程要求,标示着全程育人体系是动态的,并且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状态。新工科建设将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研制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包括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规范、团队队伍和工科背景等内容,作为专业设置、学位点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对于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重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针对全程育人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将采取专项改革定向推进。其中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将面向产业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全流程协同育人。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

1)确保课上课下同心同德。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坚持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当前新工科建设不仅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各门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而且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与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要运用网络新媒体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贯通,增强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

2)协调校内校外同心同行

新工科建设将建立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的工程教育新生态,其主要目标是协调多利益主体的关系,争取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构建政校协同、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的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和多主体参与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共同体。在此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接触社会。因此,只有进一步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使校内外多元育人主体、多层次育人资源保持同心同行,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工程科技人才。

3)融通网上网下同心同向

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是通过融通线下与线上两个空间,推进信息技术与公司产品深度融合,充分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及“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过程结合”转变。新工科面向“互联网+”战略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创新思路和途径。一方面,要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分析研判、网络舆情舆论引导、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和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充分运用3D网络环境、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各种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方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融通网上网下两个教育空间,使网上网下教育资源同心同向,将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与讲授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公司产品相互补充、相互兼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线上线下的育人作用,共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虚拟与现实和合共生的教育生态。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永利集团官网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